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 > 正文

李娜成熟应对服药门赢赞赏 外媒劝国人珍惜李娜

美网第一周才打到一半,李娜就又红了。说“又”的原因是她此前已经多次在国内引发全民大讨论,其内容包括拿到亚洲第一座大满贯冠军的经历,在大赛中所展现出的不服输精神,也包括是否应 该在公开场合展现真性情。而这次是由于《纽约时报》一篇洋洋洒洒的专访,里面“类固醇”三个字让所有人的神经再一次被撩拨起来。

误读 药物译成类固醇

本届美网开始之前,《纽约时报》记者拉梅尔通过李娜经济公司IMG的协调,在北京采访到了中国金花。随后,他们刊登了长达7页的报道。题目很惊 人,叫做“中国网球的叛逆者”。而比这个更加惊人的是其中的内容,提到2002年李娜退役是因为当时的教练强迫自己服用类固醇。

原本能够被美国媒体关注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可是“类固醇”三个字却让这种荣耀蒙上了阴影。因为这是体育圈里明令禁止的药物,即使过了那么久,但和它扯上关系则有可能影响到李娜的名声甚至是赞助情况。

在国内媒体沸沸扬扬的报道之后,昨天她的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现身法拉盛公园球场。当时李娜刚刚结束第二轮的发布会,她以2比0横扫瑞典选手阿维德森。当她转身离开发布会现场后,埃森巴德像是接力一样出现了。

“这是拉梅尔发给我的道歉邮件。”他掏出手机,给在场记者展示了收到的道歉信。写信的人是拉梅尔,后者说自己错把李娜自传里写的治疗内分泌失调的激素类药物当成了“类固醇”。

成熟 镇定应对“服药门”

“她已经知道这件事,也做好了回答的准备。”埃森巴德说道,“她很高兴这件事能够被解释清楚。每个人都会犯错,网球场上也会有双误,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改正的勇气。”

其实自从“类固醇事件”出现之后,5号种子的国内团队很快就通知了这个消息。以往她可能会因此而迅速在情绪上做出反应,但这一次她表现得相当镇 定,“卡洛斯教了我很多东西,除了场上还有场下。”她虽然没有主动对事件做出澄清,但却半开玩笑地解释了自己在心理素质上的提升:“当然还有情绪控制以及 如何应对媒体。”

其实,这场风波本身只是一个单词的误读,不管是《纽约时报》最初的翻译还是后来被转译成中文,都有机会先被确认之后再公之于众。但因为李娜是大满贯得主以及世界知名球员,所以才被“提升”到现在的高度。

“我是李娜的粉丝,我爱她的打球方式。”英国“体育评论”首席网球记者玛丽安说道,“可能每一个顶级球员都要为成名付出一定的代价。”来自厄瓜多尔的网球记者约翰也持同样意见。69岁的他参加过25届大满贯,见多了大腕们来去和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建言 外媒劝珍惜李娜

显然,如今的李娜作为世界前10(鼎盛时期前4),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大腕”。这注定了她要生活在放大镜下,每一个和她有关的事件都会迅速占据舆论头条。有的时候它是积极正面的,例如她在今年澳网决赛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有的时候它会带点负面情绪,例如她在法网期间和部分媒体的“舌战”。

“我喜欢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记者约翰说,“但有时人们也需要有一点独立思辨。”他的言下之意,是希望大家要冷静地看待李娜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即使人们注定要为成名付出代价,她也不应该成为社会的消费品。

类似的话埃森巴德说得更是情真意切,“她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没有人能够一直打下去。她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大家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就像是中国网球的比利·简·金。”而美网所在的比赛场地,就叫做比利·简·金国家网球中心。

晨报纽约专电

特派记者 葛晓倩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