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社会 > 正文

贫困儿童外出卖艺被遣返 母亲:掐断了生活盼头

  在卖艺儿童的河南乡村老家,随处可见光着脚的孩子满地跑,村民说,这里的孩子别说上学,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卖艺”赚钱也因此被村民们视为一条“光明大道”。

  家长为何连换5个地址,婉拒记者约见?重逢不见笑容,母亲为何怨恨“断了盼头”?乡亲为何羡慕“卖艺”,这是一条“光明大道”?老人为何感叹:你们大城市人不能理解我们的苦?

  晚报记者 王翔 摄影报道

  昨天下午2点30分左右,河南省开封市火车站门外,在上海进行杂技表演的梦清、梦婷等几名幼童,在警方护送下,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

  自本报16日《马戏班孩子童年被出租,揭开卖艺孩童背后无奈》稿件刊出后,这些卖艺孩子的生活引起广返关注,但在昨天的开封火车站,这些团聚后的父母和孩子,脸上表现出的,却是无奈和茫然。 “孩子都已经回家了,我们很好,不希望别人再多关注了。 ”梦清、梦婷的母亲王女士这样说道。

  团聚?

  相见茫然,母亲怨:报道断了孩子扎根大城市的盼头

  昨天下午,记者获悉孩子们即将返乡的消息后,早早赶到开封市火车站,但与孩子的母亲王女士却久久未能接上头。

  “你到底是什么人?还想了解什么情况?”电话那头的王女士语气中充满警惕,根本不肯说清自己所在的具体方位,10分钟内,记者连续收到王女士给出的5个地址,几乎跑遍了整个开封市火车站。

  在记者的一再努力沟通下,约20分钟后,在开封市火车站外的加油站门前,记者终于找到两名刚被送回家乡的卖艺孩子。此时,梦清、梦婷已坐进轿车后排,由特意赶来的亲戚看护。他们的母亲王女士站在车门边半步不让,似乎在想用身体“阻隔”记者进一步接触到轿车里的孩子。

  看到记者,接送孩子的轿车很快驶离车站,但透过半开的车窗可以看到,经过长时间的旅途,孩子们显得颇为疲惫,脸上更多的是茫然。

  “报道对我们影响很大,孩子原本的生活尽管苦,但还有盼头。”对话中,王女士有些怨气,她告诉记者,孩子的“姑姑”原本也是住在老家附近的农村人,是吃过苦后才有了现在的发展,原本她也想让两个孩子走“姑姑”的路,能在大城市扎根,但目前看这种打算是不可能实现了。

  王女士说,自己是普通农户,经济条件实在无法负担这两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如今断了和“姑姑”外出表演杂技这条路,不仅没有了原本的收入,孩子回来也不知怎么办,对家庭和孩子的未来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几分钟后,又一辆轿车驶来,向记者说了声抱歉,王女士拉开车门,随车离开了车站。据悉,王女士和两个孩子将被轿车直接送回他们原本居住的开封县万隆乡的家中。

  “先在家呆段时间吧,孩子们的未来,我也说不清楚。”随后,记者又电话联系王女士。此时,可能因为两个孩子已在身边,王女士没有了原先的警惕,她只是告诉记者,自己会好好照顾两个孩子,不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接着,记者又拨打了带着梦清、梦婷等在上海表演杂技的“姑姑”单女士的电话,单女士表示,杂技班里的孩子已由警方全部护送回家,今后孩子们的生活将由各自父母负责。

  当记者问起杂技班今后的打算时,得到的只是“姑姑”沉默的回应。

  圆满?

  志愿者激动:送回孩子开了个好头,将继续帮助这些孩子

  “孩子能被送回父母身边,至少是开了个好头。 ”记者又联系上了“微博打拐”公益组织的成员、职业打拐志愿者仔仔。

  听闻几名孩子已由警方护送回到家中的消息后,仔仔声音中明显有点激动。他坦言,这次行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打拐行动,孩子虽然没有受到“姑姑”的虐待,但这么小就提前进入社会,受教育等权益无法受到维护。仔仔原本认为,这次来沪调查 “卖艺儿童”的行动,可能只有象征意义,但昨天孩子们回到父母身边,又让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仔仔说,孩子被送还父母身边后,志愿者组织并不会“功成身退”,会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对这些孩子日后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认为,“卖艺儿童”和家庭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改变“卖艺儿童”的生存状态,那就算送回再多的“卖艺儿童”,可能也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行为。

  出路?

  武校:家长付不起学费,开了“眼界”的孩子不愿呆在老家

  这些孩子接下来的出路如何,是否能通过就读正规武校、艺校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记者昨天联系了河南省境内的几家正规武校和艺校,但从中得到的回应却让人失望。

  “一年最少交5000元,孩子的父母不可能答应。 ”在洛阳附近经营武校的宋天明告诉记者,他愿意接收这些孩子,也愿意免去这些孩子的生活杂费,只要求对方支付基本的生活费,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孩子根本不会来。据宋先生介绍,尽管河南省内艺校、武校众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艺校、武校就能“收留”这些贫困学生。虽然,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特别能吃苦,也相对容易出人才,艺校、武校也愿意为这些孩子开方便之门。但就算这样,要供养一名孩子上艺校、武校,一年最少要支出5000元以上的生活费,这并不是这样的贫困家庭愿意支付的。

  宋先生说,他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当初就是走学习武术外出表演的路子,赚到第一桶金后,动了开设武校教学生的念头。其实武校、艺校没有外界传的那么神秘,就是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多学一门傍身的技艺。按照宋先生的说法,艺校、武校都是由私人出资建设的,经营模式也是以盈利为主,如果都按照“成本价”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校,那学校很快就撑不下去了。

  在宋先生看来,“姑姑”单女士所开设的杂技班,实际就是自古传统的“草台班子”,和戏班没什么不同,贫困学生进入“草台班子”后,一切都要跟着班主走,学生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学到了东西,其中成才的例子也不少。宋先生对于这类“草台班子”并不排斥,他认为,它们虽不正规,但不失为贫困学生的一条出路。只是,“草台班子”没有统一的制度和条例,流动性大,不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学生前途如何发展,就只有看班主的优劣,如果遇到黑心班主,那贫困学生等于是签订了“生死契约”。

  “杂技之乡”河南省濮阳市经营杂技艺校的张先生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说,大型艺校、武校投资很大,相应收费也高,普通杂技艺校的收费在一年一万元左右,要是知名的学校,收费还要往上翻几倍。另外,在艺校、武校中还有“普通学生”和“关门弟子”等分类,收费则更不同。张先生说,自己学校内,只有两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素质特别优良,才被选为重点培养对象,全额减免费用进入学校学习。就算是这样,这两名“种子选手”还是提前与学校签订了培养合约,经过杂技艺校学习,这两名学生如果成才,将成为学校的代言人和指导教师,合同期限是15年,等于提前支取了劳动费用作为学费。

  “我也特别想收好学生,但如果收进大量的贫困学生,学校很快就要垮了。 ”对于被送回家的梦清、梦婷等几名幼童,张先生坦言无能为力,自己没有条件,也不可能一直做培养“种子选手”的风险投资。对于“草台班子”出身的几名幼童,张先生认为他们已经有了演出经历,幼童已经开了“眼界”,不会再选择呆在学校里坚持几年的苦日子。最终,只是时间问题,这几名孩子还是会告别家乡,到大城市发展。

  记者探访

  羡慕孩子卖艺赚钱给家里添家当,这不失为一条“光明大道”

  大家觉得,呆在家乡,孩子也是吃苦,能到大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对孩子们是一件好事。 “我曾打听过这个事,家里孩子多,如果杂技班对孩子好,我也想托人把孩子送去。 ”

  在此之前,记者已经提前来到开封市开封县万隆乡和半坡店乡,走进卖艺孩子原本居住的环境。让记者意外的是,对于把自家孩子“出租”外出学习卖艺的情况,当地居民并不意外,也没有任何反感,这几个孩子在家乡还小有名气。

  昨天上午,记者再次驱车来到梦清、梦婷等5名孩子在万隆乡的家,这个位于开封县西南、距郑州不过百公里路程的乡村,如果从郑州市区出发,车程超过两个小时以上。记者发现,万隆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尽管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迅速,但大部分居民还是住着由砖木搭建的老房里。连通市区的是一条两车道的县级公路,公路上跑的机动车很少,最多见的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巨力”的燃油三轮车。

  转过县级公路,通过一条泥泞小路,记者走进梦清、梦婷所居住的村庄,但很快迷了路,因为整个村子没有门牌号,只有少数人家在墙上用木炭条标明数字。可能因为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整个村子里几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村口,记者向村民们打听梦清、梦婷家的情况,孩子的名字没人知晓,问起他们的母亲王女士,村民也只是摇头,但说起孩子们去上海卖艺的情况,村民却提供了很多信息

  “你说去上海玩杂技的孩子?这我知道。 ”村民张阿婆告诉记者,孩子们跟着亲戚去表演杂技,在村内并不是“秘密”。在村民们口中,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部分村民还有羡慕之意。大家觉得,呆在家乡,孩子也是吃苦,能到大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对孩子们是一件好事。

  而在距此地东边不远的半坡店乡,情况也基本相同。村民说,听说这些孩子在大城市表演,每年能赚不少钱,有些孩子家中甚至因此添置了三轮车和电器、家具。许多村民表示,这不失为孩子发展的一条 “光明大道”。“我曾打听过这个事,家里孩子多,如果杂技班对孩子好,我也想托人把孩子送去。 ”村民张宝说。

  “学艺哪能不受苦,你们城市人不能理解我们”

  村里大多数孩子不要说上学,就连一双好鞋都买不起。这些(被送回来的)孩子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很难再待在家乡,有可能会再度踏上外出打工的路,可能再也不会遇到像“姑姑”这样的人来照顾他们。

  “报道的事我们都听说了,在我看来,‘回家’对孩子们并不一定是好事。”在万隆乡采访中,一位村民大爷带着记者在村内逛了许久,但问起他的姓名,老大爷却直摇手,只称自己姓王。

  他告诉记者,村里不少人对孩子卖艺被报道的事都有看法,许多当地人甚至为“姑姑”单女士打抱不平,觉得 “姑姑”的好心反而为自己惹了麻烦。王大爷告诉记者,由于家境不好,许多农村孩子都被送进武校或杂技学校,在他看来,那些孩子在武校或杂技学校也会练身体,吃苦受累不一定比“姑姑”所开设的杂技班少。

  王大爷一边说一边拉来自己年仅6岁的孙子。他告诉记者,为了养家糊口,自己的儿子、儿媳整年都在外地打工,就算这样,家里的日子还是贫苦,村里大多数孩子不要说上学,就连一双好鞋都买不起,现在天热了,村里许多孩子都穿着拖鞋,甚至光着脚在路上行走。

  王大爷认为,“姑姑”单女士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也是自己吃苦得来的。她能回到老家,领着亲戚的孩子到大城市闯荡,不能说没有私心,但如果能公平对待这些孩子,也不失为给孩子们找了一条发展的出路。尽管受到各方压力,杂技班被迫解散,孩子们回到了父母身边,但王大爷认为,只要事件的关注度消退,由于家庭客观经济原因,这些孩子依然很难有正常读书的机会,而且这些孩子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很难再呆在家乡,有可能会再度踏上外出打工的路。可能这些孩子再也不会遇到像“姑姑”这样的人来照顾他们,一旦遇上恶人,反而是好心办了坏事。

  采访中,大多数村民的想法与王大爷一致。一些村民告诉记者,附近乡村历来有招收幼童参加武术团、杂技团外出卖艺的情况,甚至还会有人到一些贫困山区农户招收幼童参加“乞讨团”。“乞讨团”也与家长签订包租协议,条例繁多,主要内容就是“随便打,赔钱就行”。一旦参加 “乞讨团”,几年下来,幼童非残即伤,有个别幼童甚至一去不返,让人心寒的是,这些幼童的家长在收取几万元的赔偿金后,再也闭口不谈此事。

  相比之下,“姑姑”的杂技班在当地人眼中算是待遇不错了,参加杂技班的孩子们既在大城市长了见识、学了技术,家里也能拿到定期“工资”,说不定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学艺哪能不受苦,你们大城市人不能理解我们。 ”王大爷说,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城市、农村对“吃苦”的定义并不相同,这是一种贫穷生活下的无奈选择。

  跟着“姑姑”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比留在家乡与兄弟姐妹“竞争”更有优势

  在老家,没有考上大学就等于失败,高中学历和从没上过学的孩子一样要外出打工,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许多农村家庭都会挑选出最有“出息”的孩子上学,其他兄弟姐妹只能无奈“牺牲”。

  记者走访的开封县万隆乡和半坡店乡都位于开封市郊区,距离市区不远。自古以来,开封这座历史名城名人层出不穷,其中,半坡店乡还埋着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墓,但与全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农村孩子读书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这个曾经的文化之乡。“辛辛苦苦把孩子供养到高中,考不上大学,还不是得出去打工? ”采访中,当记者问起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时,许多村民都直摇头。

  记者获悉,虽然从硬件上来说,当地政府经过努力,已经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对于贫困家庭学校也有减免学杂费用的措施,但许多当地孩子还是因为家庭客观条件和父母所认为的“读书无用论”,迟迟得不到上学的机会。通过当地村民提供的信息,记者采访了乡里的一名在校大学生。

  家在万隆乡的大学生赵冰,今年22岁,目前正在郑州一所大专学校读书。他就自家的情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小赵的父母都是农户,老两口一年忙活下来,扣除生活基本所需,存下的钱最多不过万余元,如果不是小赵的两个姐姐早早外出打工贴补,小赵根本就不可能有读大学的机会,对于自己的姐姐,小赵一直感觉亏欠。

  小赵告诉记者,自己家的情况并不特殊,在老家,没有考上大学就等于失败,意味着父母辛苦投下的教育经费都打了水漂。高中学历和从没上过学的孩子一样要外出打工,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这样一来,许多农村家庭都会挑选出一个最有 “出息”的孩子上学,其他兄弟姐妹则只能无奈“牺牲”。

  小赵说,在他居住的村子中,不少孩子到了八九岁还没上小学,还有不少孩子5岁就上小学,父母只希望他们能尽快读完基本课程,外出打工挣钱。 “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到大城市闯一闯。 ”小赵坦言“姑姑”的行为虽然是出于赚钱目的,但这几个孩子如果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后,未必不能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反而比留在家乡与兄弟姐妹相互“竞争”更有优势。

  小赵认为,要改变农村孩子读书难的问题,首先要改变传统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至少要让大部分农村孩子能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不能让他们小小年纪就成为家庭的 “壮劳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对农村地区学生的补贴力度。

  记者手记

  贫困家庭的无奈

  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卖艺儿童的老家,许多孩子的命运走势都与他们一样,“赚大钱”竟然成了许多幼童的生活目标。

  是什么让这些出身贫困的孩子,如此渴望金钱?直到走进开封县万隆乡的一户普通农户,记者才觉得似乎找到了答案。这户姓赵的农户家有一对兄弟,大哥今年7岁,小弟今年3岁,哥哥走在地上光着脚,弟弟穿着一双破烂的拖鞋跟在后面。哥哥的志向是去郑州,赚大钱。问他赚钱有什么用,“弟弟要读书,我比他大,能早几年赚钱。 ”问起他为什么不去读书,他说:“家里没有钱。”

  孩子简单的回答,道出了一个简单的现实,家庭负担不起的学费,只能自己去挣,哥哥的一份努力,可能会帮助弟弟完成读书的愿望。

  农村穷困家庭的孩子吃得起苦,容易出人才,但我们养不起。这是记者在试图为回家后的卖艺儿童寻找出路时,得到最多的答复,尽管几乎所有的艺校、武校的经营者都承认这些孩子有天赋,但学校不是慈善机构,出不起学费的农村贫困儿童很难走上这条出路。

  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不是不想读书,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但对于几乎所有的农村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孩子的学费能压垮整个家庭。如果不能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就算被送回父母身边,最终还是会无奈地再次走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