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奶奶民间形式做微公益 3年捐4万救助病童
人群中央一溜4张桌,8位民间艺人盛装出席,手底下亮出的活儿让观者眼花缭乱。“中原摇鼓”、“葫芦烙画”、“泥人”、“糖人”、“面人”、“艺编”、“香包”等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
4月13日上午,河南省郑州市西元国际广场,“面人奶奶”郑玉芬与数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通过表演面人、泥塑、剪纸、糖人等绝活,将所有义卖收入全部用于一位脑瘫患者小晨阳的后续治疗。
“孩子来到世上,有活下去的权利”
郑玉芬是名普通的退休工人。2010年夏天,她在郑州南丰街旧货市场买东西,无意中看到4岁的痴呆患儿小晨阳……那一瞬间,郑玉芬心被揪痛了。她问出小晨阳是因早产留下的脑瘫,看病已花了十多万元,实在无力救治了。那时,郑玉芬每月退休金不过900多元,但她对小晨阳的母亲说了句话:“孩子来到世上,有活下去的权利。我们想办法吧,不能眼看着他这样啊。”
郑玉芬十几年前学过捏面人,看到什么动画片就用面人捏出来。郑玉芬一个面人卖5元钱左右,每月下来能收入1000多元。3年时间,日积月累,郑玉芬坚持不懈,累计给小晨阳送去4万多元。她因此得了个“面人奶奶”的昵称。
“再有半年,孩子就能走路了”
郑玉芬的爱心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4月5日,河南省慈善总会和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联合举办“圆梦行动关注面人奶奶救助小晨阳”慈善捐款活动,为小晨阳募捐2.6万余元。接着,当地媒体联合郑玉芬所在的河南中原民间民俗艺术展演团策划这次义卖。在现场,郑州市民魏晓军捐出200元钱,还要代表另一位不愿留姓名的爱心人士捐出1000元。从京广路保全街专程带孩子来献爱心的市民王静买了3个民间艺术作品。她说;“我特地带孩子来,一是让孩子看看我们的民间瑰宝;二是让孩子亲身参与爱心行动。”一个上午,共募集善款3647元。
说起小晨阳的病情,郑玉芬流露出希望:“手术以后,孩子身体状况明显改善。现在双腿用石膏固定,医生说再有半年,就可以走路了!不过说话、发音还要靠后期练习。”
“手艺人减少,找不到容身之地”
以民间艺术形式做微公益,并非一帆风顺。
河南中原民间民俗艺术展演团团长邢广连说,郑玉芬多年努力很辛苦,体现出民间艺术想有所作为的难处。通过民间艺人来推动微公益,不过是勉力策划的活动罢了。
“手艺人减少,手艺消失是不争的事实。谁能想到平时我们在街上和小商小贩一样被撵来撵去,找不到容身之地。想堂堂正正的话,就要到相关部门申请,手续繁杂。我们团每月顶多集体活动三四次,艺人大部分时间猫在家里等活。”
总结民间艺人的苦衷,邢团长说有三难:一是没场地;二是收入低;三是后继无人。他举了个让他揪心的例子:“猴加官”这个民间艺术快失传了,现在全国只剩快90岁的魏义民老先生一个人会。他一天只能做3个活,一个30元,即便全卖出去,也仅2000多元。“现在就是普通打工者每月也比我们收入多,如果不是对民间艺术有感情,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几位艺人纷纷发言,说政府近几年对民间艺术多了几分关注,但是杯水车薪,有些资金到不了老艺人手里。
“面人奶奶”郑玉芬的双胞胎儿子28岁,对捏面人无比喜欢,因为学手艺“只能吃苦,不能吃饭”,也没勇气子承母业。
邢广连说保护民间文化,起码需要给艺人一方容身之地。“有一技之长,却无一席之地。我们想传承,想做贡献,却势单力薄,力不从心。比如做公益,展演团成立3年了,也仅仅举办了3次活动。”
“我们非常羡慕天津的民间艺人。天津专门搞了个民俗文化一条街,免费为艺人提供展演场地,不仅为艺人谋了福利,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4月13日上午,河南省郑州市西元国际广场,“面人奶奶”郑玉芬与数位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通过表演面人、泥塑、剪纸、糖人等绝活,将所有义卖收入全部用于一位脑瘫患者小晨阳的后续治疗。
“孩子来到世上,有活下去的权利”
郑玉芬是名普通的退休工人。2010年夏天,她在郑州南丰街旧货市场买东西,无意中看到4岁的痴呆患儿小晨阳……那一瞬间,郑玉芬心被揪痛了。她问出小晨阳是因早产留下的脑瘫,看病已花了十多万元,实在无力救治了。那时,郑玉芬每月退休金不过900多元,但她对小晨阳的母亲说了句话:“孩子来到世上,有活下去的权利。我们想办法吧,不能眼看着他这样啊。”
郑玉芬十几年前学过捏面人,看到什么动画片就用面人捏出来。郑玉芬一个面人卖5元钱左右,每月下来能收入1000多元。3年时间,日积月累,郑玉芬坚持不懈,累计给小晨阳送去4万多元。她因此得了个“面人奶奶”的昵称。
“再有半年,孩子就能走路了”
郑玉芬的爱心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参与其中。4月5日,河南省慈善总会和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联合举办“圆梦行动关注面人奶奶救助小晨阳”慈善捐款活动,为小晨阳募捐2.6万余元。接着,当地媒体联合郑玉芬所在的河南中原民间民俗艺术展演团策划这次义卖。在现场,郑州市民魏晓军捐出200元钱,还要代表另一位不愿留姓名的爱心人士捐出1000元。从京广路保全街专程带孩子来献爱心的市民王静买了3个民间艺术作品。她说;“我特地带孩子来,一是让孩子看看我们的民间瑰宝;二是让孩子亲身参与爱心行动。”一个上午,共募集善款3647元。
说起小晨阳的病情,郑玉芬流露出希望:“手术以后,孩子身体状况明显改善。现在双腿用石膏固定,医生说再有半年,就可以走路了!不过说话、发音还要靠后期练习。”
“手艺人减少,找不到容身之地”
以民间艺术形式做微公益,并非一帆风顺。
河南中原民间民俗艺术展演团团长邢广连说,郑玉芬多年努力很辛苦,体现出民间艺术想有所作为的难处。通过民间艺人来推动微公益,不过是勉力策划的活动罢了。
“手艺人减少,手艺消失是不争的事实。谁能想到平时我们在街上和小商小贩一样被撵来撵去,找不到容身之地。想堂堂正正的话,就要到相关部门申请,手续繁杂。我们团每月顶多集体活动三四次,艺人大部分时间猫在家里等活。”
总结民间艺人的苦衷,邢团长说有三难:一是没场地;二是收入低;三是后继无人。他举了个让他揪心的例子:“猴加官”这个民间艺术快失传了,现在全国只剩快90岁的魏义民老先生一个人会。他一天只能做3个活,一个30元,即便全卖出去,也仅2000多元。“现在就是普通打工者每月也比我们收入多,如果不是对民间艺术有感情,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几位艺人纷纷发言,说政府近几年对民间艺术多了几分关注,但是杯水车薪,有些资金到不了老艺人手里。
“面人奶奶”郑玉芬的双胞胎儿子28岁,对捏面人无比喜欢,因为学手艺“只能吃苦,不能吃饭”,也没勇气子承母业。
邢广连说保护民间文化,起码需要给艺人一方容身之地。“有一技之长,却无一席之地。我们想传承,想做贡献,却势单力薄,力不从心。比如做公益,展演团成立3年了,也仅仅举办了3次活动。”
“我们非常羡慕天津的民间艺人。天津专门搞了个民俗文化一条街,免费为艺人提供展演场地,不仅为艺人谋了福利,还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上一篇:土耳其称已援助叙难民7亿美元 吁国际组织重视 下一篇:妻子7年照顾“渐冻人”丈夫 无声交流替夫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