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时尚生活网首页 > 汽车 > 正文

豪华车价格战殃及其经销商 盈利水平降低

  去年高档市场惨烈的价格大战,至今仍然让国内不少心有余悸,今年情况略有好转,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艰难度日。今年能否尽快逃出盈利缩水的阴影,对于整家同样至关重要。

  “除少量稳健品牌的、少量稳健发展的集团,大部分在2012年盈利水平较差。” 第三方调研公司Alix s董事吴晶辉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

  过去四年汽车市场频繁波动,的状况也是时时变化,总体看,盈利水平在2009年最高,2010年较低,2011年比2010年好一些,2012年最差。

  “躺着数钱”一去不复返

  今年北京的春天来得有点晚,乍暖还寒的气温与市场的走势格外相似。

  王月是某日系进口在北京的代理商,今年前两个月一共只卖出去20辆车,生意惨淡得令他心生退意。

  “去年形势不好,一年亏了将近万,今年上半年要是再不好,真挺不住了。”他悻悻地告诉记者。

  他指着身后的库房告诉记者,有相当一部分车已经趴了半年多,光给银行的利息每周就要近万元。

  不仅经营小众产品的身处窘境,细分市场上化车型的渠道商同样感到风雨飘摇。某德系车北京销售经理李西西告诉记者,消费者已经形成了降价的思维,如果没有优惠,基本很难下订单,大多数情况是,给消费者的优惠就是店里的利润。

  渠道商的利润进一步缩水,“我们进货时,并非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哪个好卖进哪个,往往被要求搭配滞销车型,那些高配置或冷门颜色的车在进货量中必须达到固定的比例,如果达不到,厂家可能会对减少返利。”李西西称。

  以往被认为“躺着数钱”的,如今也开始为如何消化后院库存而大费脑筋。3月25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外发布2013年2月份“库存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进口品牌的库存系数是所有细分市场中最高的,2月份,进口品牌库存系数为3.34,环比升高1.61,库存系数继续上行,超过了2.5,表明其库存过高,经营压力及风险增大。

  相比之下,合资品牌库存系数2.07,自主品牌库存系数为1.44,远低于市场。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本次抽样调查的50个品牌中,库存系数超过2.5的品牌有15家,其中,日系品牌居多。而在15个品牌中,便包括6家,分别是、、、-、、。

  其中,高库存品牌,单店月均销量为15辆,库存系数5.20,比1月下降1.50;第二位单店月均销量为3辆,库存系数4.80,环比上升了1.12。第三位单店月均销量56辆,库存系数4.17,环比上升3.04。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认为, 2月份库存过高的主要原因是,春节后市场淡季导致需求明显降低,库存基数较大,优惠幅度收缩,是高库存品牌库存过大的主要原因。

  高库存直接影响渠道商的资金流动速度,经营风险骤增。“经营风险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在市场,即使大集团在整个链条中也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外部风险对而言是难以躲避、必须面对的。外部风险通常体现在库存积压、价格下滑、厂家公关风波等。内部风险常见的是资金短缺,其次是关键管理团队离职等。”吴晶辉坦言。

  吴晶辉认为,主要的出路在于精细化经营。“像库存,由消费需求拉动的库存就是有效库存,通过强化门店销售团队的跟踪管理,加大有效库存的比例,才能大幅度降低库存积压风险。建立基于销售预期的现金流预测及监控,对未来一个资金周期内的资金需求形成清晰的预估,才能提前准备预案,避免资金短缺的被动局面发生。”

  厂商唇亡齿寒

  去年,的盈利水平为近四年最差。Alix s分析指出,市场价格动荡是一个最主要的挑战,这缘于厂家对市场增速放缓预期不足,向市场供应产品的速度快过市场的消化速度,造成库存积压导致终端零售价格滑坡。从这个因素分析,年初目标过高的厂家,其都会面临盈利能力的挑战。

  而影响盈利的另一个因素便是集团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部分在2012年的盈利水平因此受到影响。集团规模扩张80%~90%通过并购实现,并购在长期会形成协同效应,但短期首先是管理成本的增加,使得处于规模扩张中的集团经营压力增加。

  在Alix s的统计数据中,从已经上市的集团财务数据看,如果2010年每投入1元的费用成本,能够获取0.65元左右的净利,201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0.5左右,2012年进一步下降到0.45左右。对比而言,扩张越激进的集团利润下滑越显著。

  目前,越来越多厂家已经意识到与汽家唇亡齿寒的关系,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今年各家制定的年度销售目标更加稳健。

  (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许智俊近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今年最基本的变化,就是去年市场有供求不平衡的状况,今年这个情况大幅度解决了,大家都很理性化。

  事实上,现在厂家在管理方面与四五年前相比要完善、先进多了,厂家对的管理已经早就超出“管”的概念,更多协同和支持。

  即便如此,吴晶辉仍然认为,厂家在“管”的层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的运营绩效评估管理,尤其在“支持”的层面,厂家的一个关键挑战是放权给自由订货。

  “当然不可能100%放权,重要的是看处的库存比例,自主订货的比例越大,越有利于贴近市场需求,从而最终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吴晶辉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