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 > 正文

上海或现国内最大户外美术馆

水泥厂是室内展览的主场馆。 水泥厂是室内展览的主场馆。 这些油罐也将成为展览的现场。 这些油罐也将成为展览的现场。 在这段铁轨上可能会出现一个铁轨咖啡屋,或者是铁轨餐厅。 在这段铁轨上可能会出现一个铁轨咖啡屋,或者是铁轨餐厅。

  在上海,即将出现中国最大的户外美术馆!在绵延浦江西岸8.4公里的徐汇滨江岸线,将会出现由张永和、王澍、李虎、曾群、王方戟、都市实践等建筑师和建筑机构带来的实验建筑群,以及一系列的当代艺术作品。而承担起建构和孵化这一户外美术馆的就是即将在今年10月举办的“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此次双年展邀请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张永和担纲总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担任建筑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担任艺术策展人。展览将以R eflecta(进程)和Fabrica(营造)为主题,联动建筑、当代艺术、戏剧等艺术门类,融汇声音、影像、空间、装置、表演等创作语言,呈现出一个专业性和公众性兼备的户外美术馆。

  这是一场有关时间艺术的展览,用时间对话建筑和当代艺术。

  在绵延浦江西岸8.4公里的徐汇滨江岸线上,有着上海的历史。

  那是一段有关工业时代的记忆———一段段铁轨、煤炭码头、砂石码头、油码头、水泥厂……坚硬、机械、庞大、冰冷,是这些工业遗址存留下来的质感。有关视觉,有关触觉,甚至,有关嗅觉———那是在硕大的水泥搅拌场内。搅拌场已经停业好久,但经年累积下来的刺鼻的石膏气味在随着厚重的铁门打开的刹那,穿越时空而来。那是有关时间的味道。

  用总策展人张永和的话来说,这个展览都是有关“时间的艺术”。“从建筑开始,大家知道建筑在不同的季节里,在一天的时间里,看上去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光线不同,周围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建筑其实永远是一个变化、动态的艺术。除此之外,在当代艺术方面,我们会有戏剧,会有影像,会有声音,所以与那些静态的展示,如绘画、雕塑就很不一样。”张永和说,“实际上正因为都是时间的艺术,建筑和当代艺术之间会有一个互动。这一次受邀的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和艺术家的作品之间是一个合作对话的关系。还有几个建筑师做的工作实际上是新老建筑的对话。在西岸现存的一些工业建筑,像水泥厂等等,通过设计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生命,一种新的使用。”

  室内展回顾城市化,室外展营造未来,都要呈现时代特征

  此次双年展共分为室内主题展与室外建造展两部分。主题为Reflecta和Fabrica,中文为进程和营造。

  室内展览分为建筑、声音、影像、戏剧四个特展,以历史回顾为主,梳理这四种文化形态的发展脉络。用R eflecta(进程)主题应对当代中国城市化急速推进的过程,提供一个慢下步伐回顾和总结的立足点。

  而室外建造展方面则利用西岸滨水开放空间的室外场地,以Fabrica(营造)为题,契合Pre-Fab(预制)+In-Situ(现造)理念,邀请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地创作。目前,虽然初步方案并未确定,但从主办方透露的名单来看,参加设计建造的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包括张永和、王澍、刘家琨、都市实践、大舍、李虎、曾群、王方戟、塚本由晴、M ikeLee,M icheal B ell、SHL事务所、A ntonG arciaA bril等,他们将在那一段段铁轨、码头起重机、水泥罐等工业遗存中“营造”出新的建筑。

  “双年展的一个特别之处是把实验建筑和当代艺术结合在一起。我希望这12组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当中,能够把一些现有材料和进行预制的材料结合西岸的地形再创作。而室内的部分,希望在西岸双年展第一次开展的时候,对过去十年或者是二十年当代艺术进行回顾。通过这种回顾展给整个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定下一个历史的基调。在我们回顾历史之后,转向未来,定义我们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当代建筑还是当代艺术,都是作为一种时代文化的载体呈现出来。”建筑策展人李翔宁说。

  展览声音

  它会是一种社会装置,推动城市的更新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双年展会请建筑师造出实验性的建筑,这些建筑是房子也是景观,将来还会有室外装置、当代艺术项目陆续进入,会形成大型户外美术馆的主题部分。而且,这些建筑造起来不只是为了这个展览,而是会慢慢地形成展示机构,从实验戏剧、影像、声音、实验建筑四个方面,梳理历史,展示档案。它不仅是一个展览,而会成为一种社会装置,推动城市的更新。

  我们将把它当成一个公共空间来建造。让专业和公众进行融合。我认为,专业性与公众性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关键是从哪里出发的问题。艺术最重要的目的,就像传染病一样,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让他们自我想象和改变的能量激发出来。我们就是想要通过艺术、展览、艺术家的社会实践让百姓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那么“靠谱”、不那么因循守旧的想法与行动。我很关心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超现实部分,我把这称为“艺术的民学”。而对于这次双年展来说,云戏剧我最为推荐,它也是呈现民学的重点。

  我要做一场有文明搅拌的云戏剧

  牟森先锋戏剧导演

  我在这个双年展上负责的是开幕式和其中一部分的戏剧,我们叫它云戏剧。这是一种突破传统概念的戏剧,它跨媒介、超链接,它隶属当代艺术的范畴。

  我一看到戏剧的场地就很震惊,它是圆形的结构,有巨大的穹顶。它对我来讲,有《圣经》感,有创世和起源的概念。而从时间上来讲,今年是上海开埠170年,可以说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唯一的一个标本,通过它来指向未来也更有意义。我希望云戏剧能与同一空间里的其他声音、影像、建筑特展成为一个整体。它的主题动作是搅拌。搅拌本身是一个大的动作,引申出来是文明的搅拌,上海城市本身就是文明搅拌的结果。

  拒绝冷冰冰的学术质感,尝试亲近公众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双年展我们定位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准的西岸文化走廊的品牌,定位为新世纪最大的户外美术馆。这一次建筑师们的很多作品会为这个美术馆增加一部分的内容,而且是结合滨江的开放空间,所有开放的空间都可以成为展示艺术品和户外建筑的场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户外美术馆,没有围墙。

  本届双年展我们也策划了一系列的公共活动,让大众更好地介入到展览中来。包括每位建筑师设计的小场馆中会设计一系列小沙龙;展览之前也会组织策展人做导游,带着大家从大的主展场出发,观赏和讲解作品及设计理念,整个长度在1公里左右。我们双年展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非常学术的展览,而是跟大众和媒体之间有好的传播和沟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