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生活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 > 正文

新星星艺术节为何总不出新星

  曹俊杰

  一年一度的“新星星艺术节”颁奖10月1日在广州落幕,旨在对参选的众多年轻艺术家进行海选,最后由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们选出“潜力股”。

  不过,今年的新星星艺术节还是不够“新”——分量最重的“艺术场”大奖仍然空缺,新人还是没有选出来。这是举办四届的新星星艺术节第三次空欢喜。

  这个艺术节从2010年一出道迄今,就引发争议不断——它诞生在体制之外,每次评选都邀请国内最著名的艺术家、建筑师、文化学者甚至是导演作为评委,以作品海选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后的胜利者,由于它的第三方属性,坚持客观的立场获得好评,一度被认定为“艺术界最公正的评选”。

  其实这也是吸引这些成名艺术家一直无偿支持艺术节的原因,艺术节看似充满商业氛围,但其实是面向刚从学院走出的、尚未进入艺术产业的创作者,而他们或多或少在成长初期,需要一种平台的发声,需要对抗资本对艺术的搅局。

  尽管艺术节坚持自身的不落窠臼,但也正是由于自身商业模式的不够健全,艺术节的“赔本赚吆喝”演变成一种文化营销事件,依靠商业赞助为生——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艺术节的大多赞助商,都来自地产商。

  事实上,从北京、上海、南京,再走到广州,艺术节几乎都没有固定的展览场地,而在今年,甚至沦为“艺术广东”交易会的附庸——出现在另外一个同类型的商业艺术市场活动中。

  于是可以看出来,仍处在逆境中生存的新星星艺术节和这些评委们对于一个“新星”的渴求是多么期盼,又是多么严苛—— 一个真正能代表新势力、新希望(12.47, 0.65, 5.50%),甚至是革命性的力量的呈现,走在市场体制的前面,从而肯定艺术本体论的价值。否则,年轻艺术家们的趋势,仍然会跟着市场的导向,模仿着成功艺术家的“成功之道”。

  那么,如果新星星艺术节的成功,就将是一种离经叛道式的宣言,艺术品并非只是成为财富和价值的象征,艺术家并非只是那些财力雄厚、乐于炫富者的座上宾。它应该基于这个时代的审美,留下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客观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其实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资本的选择优先于艺术标准本身,一旦艺术家被资本率先赏识,紧接而来的则是学术的跟进、收藏市场的爆发。资本在当代艺术圈中起到的作用远远高于艺术本来的评判。

  相比艺术节,资本推出的新星就比比皆是,甚至容易得多,在拍卖市场上,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次又一次被炒到高位,这让这些年轻艺术家叫苦不迭--他们总是容易被那些披着“永久收藏”、“机构收藏”外衣的资本家们欺骗。甚至,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们对于“土豪金”的顶礼也就不为奇怪了。

  可是,难题就是在于,当年轻的艺术家们发现这一条靠近资本、贴近市场的道路,能够更容易让自己取得成功之时,这种潮流短期就难以逆转,而艺术节要从这个潮流中找到几面旗帜,去叫板于资本的洪流,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新星星艺术节的“新星”,今年没有出,明年也不一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新星星艺术家推出了审慎而又审慎的“新星”,那么他身上一定是承载了老一代艺术家的无限渴望,让艺术走出自我复制的、精英和资本联姻的封闭盒子。

  或许,评委何多苓的话,代表了他们这一代老艺术家对于年轻人的期盼:“这个时代不管从市场或者艺术家本身,比起我们当年来,它肯定要更浮躁一些,这个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就是看每个艺术家的个人素质,他的理念,怎么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怎么决定自己发展的道路,假如他被市场,被这个过快的趋势所淹没的话,那说明他的素质还是不够高,这样的话他的发展可能还是有限的,我觉得其中还是会有一些能够沉得住气的,而且能够以自己的创作为主,不受市场左右的这部分艺术家最终会脱颖而出。”

  虽然大奖空缺,但7个“安慰奖”依旧颁出。本届新星星艺术节从6月发出征集公告后共征集到1200多组作品,由何多苓、吕澎、刘家琨、汪建伟、叶永青、展望、邓箭今7位终审评委投票评选出7位获奖者:雷巧武、翟轩弘、李娜、张增增、黄颖获得新人奖,和丽斌获得年度实验奖,而郑钰则获最受公众欢迎奖。

 


相关文章